職涯初期在外商做大型跨國專案是什麼體驗?我在印度專案的困難、學習與反思

by Will Chen
328 次點閱

工作生涯初期的印度專案,經過過去一年的瘋狂工作與出差後,終於暫時告一段落。雖然今年才剛過了七個月,就有整整兩個月人在印度出差,專案期間更經歷無數個暴力加班與拉肚子的日子,但從理性的角度來說,絕對是對往後的發展有偌大的幫助。趁著記憶猶新,記錄下遇到的各種困難、當下應對方式,以及事後回想可以改進的地方。

什麼是Make in India?難在哪裡?

顧名思義,就是在印度製造😆。簡單來說就是各路外商一方面貪食印度市場的消費力與廉價勞動力,並搭配印度政府出台的【PLI – 生產連結激勵計畫】,透過在印度設廠,或與印度代工廠合作,來保持自己在該產業的競爭力。以敝公司而言,選擇了位於北印度的代工廠合作,供應印度當地市場,並在2023年發布了新聞稿。

乍看很完美,但現實是印度尚未準備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先不論因為基礎建設不足而導致常常停電與交通問題等外,更大的問題是,印度政府為了打擊貪腐而設立的種種限制,讓很多在其他國家行之有年的流程在這裡完全行不通。變相需要額外的流程設計與人為控管,也是工作上很需要花時間brainstorming的。

除此之外,不明確的執法標準,聽起來讓人感覺完全看執法者心情而定,讓負責到法規的印度同事面對大家質詢為什麼其他廠商做得到,就我們做不到時,也頭很痛。這點不僅體現在工作上,連我親身至印度出差時,遇到登機前的安檢,也有同感。

除了印度本身的複雜度外,我們也將整套採購系統搬移至新的SAP S4。不僅需要從頭且快速的理解系統邏輯,還需要在時時與IT討論怎麼讓系統符合我們的需要,在必要時刻更要用現有的知識與邏輯,推翻並打臉IT不合理的設計,不妥非必要的協。在人力吃緊的專案中,這塊主要由我統籌負責。

因此,這個專案不僅是整個Global Ops當年度最大的專案,也是我主管認證她做過最複雜、困難的專案。能度過這高低起伏的一年,我自己都佩服起自己了。

工作差不多了,最後一天在印度,所以心情很好

整個專案怎麼進行的?

在整個專案中,我們主要負責零組件採購這支。主軸繞著三輪的IT Release,逐步從「從公司自家的工廠進貨」,一路到能夠「向外部廠商進貨」以及「RMA退貨」等功能。而每一輪的IT Release,奠基於一開始寫好的BRD (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業務需求文件),IT設計出相對應的系統設計。大家再基於這樣的設計討論,最終達成這輪要做什麼的共識。

測試

IT設計與開發系統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和公司內各部門蒐集討論實務上的流程,轉化拆解成一個個測試步驟,以便實際上進行系統測試時,大家能按照設計好的步驟一步一步做測試,來確保未來系統實際上線時,能真的符合需求,成功將原物料送進印度代工廠。

所謂的測試,對我們使用者來說比較精確的說法叫做「UAT – User Acceptance Test」,顧名思義就是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透過一次次的試驗,確保預設的行為與所需要的功能,都能透過既定的流程實現。因此這階段需要大量的與IT溝通合作,一旦遇到不正確的地方,就馬上找IT溝通,討論出最佳的做法,然後重測。直到該輪所有需要測試的東西都測完沒問題,所有單位都簽字畫押為止。

測試完畢之後,則需要在系統正式上線時,在真實環境中實際試驗一次。也就是真的出貨,搭配正式系統的環境與功能,一路做到貨送至代工廠生產。與此同時,也要確保後端財務計算等都是正確的。一旦遇到問題,也是時時與IT合作解決。

每天就是和一群IT一起工(ㄅㄛˊ)作(ㄉㄡˋ)

跨部門、跨國溝通

作為採購部門,我們控制整套end-to-end的採購流程,與最前面的供應商、自家工廠、運輸部門、財務部門,到後面的代工廠本人、財務、稅務與法遵,以及最重要的IT,都需要大量的溝通合作。除了要打槍那些天馬行空根本不可能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理解每個部門需要什麼,什麼要求有機會妥協或改變一下,來讓整個流程串起來能動。

在這之外,作為最理解全部流程的單位,也需要解答各部門與IT的疑問,擔任橋樑把大家串起來釐清問題與討論解法,把最終的待辦事項整理出去。

做這專案之前的我,工作絕大多數都不需要如此大量且複雜的溝通,加上對我來說很多事情,個人都抱持『做就對了哪來那麼多廢話』的心態,直到做了專案,遇到很多鬼故事,才開始認真檢討做法,尋求改善方法。

除了系統設計與測試之外…

也需要顧及同步進行的日常生產,就需要將整套流程與系統操作方式記錄成一份份的教學文件,簡而言之就是歸納成SOP,讓負責日常生產的同事接手運作。這時候也會發現一些當初沒有預想到,或是沒有測試到的狀況與需求,就需要額外再跟相關部門串,或找IT解決。

除了系統之外,這些嶄新的流程是之前所不曾發生的,因此大家並沒有沒確的權責劃分(R&R)。我們總不能讓這些灰色地帶放在那邊,直到問題發生才慢慢處理。因此,也需要把各部門找來討論,擬出一份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權責劃分(RACI chart)。

寫到這裡,其實回頭看這些專案執行,就如同當替代役時撥空學的Google Project Management,那些文件記錄、Email、會議、邏輯、專有名詞等,都一一派上用場了。所以也算幸運,學完之後有實作機會,直接加深印象。

每天都在蒸發腦汁

困難與反思

專案初期常發生很多匪夷所思,我常想說到底難在哪,為什麼對方總是沒辦法把事情做好的情境。後來找了些前輩聊,統整出下面兩點啟發:

反思1 – 幫助對方把事情做好

有可能對對方來說,在背景知識或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被指派的工作著實超出了他能力範圍,抑或是對方真的沒時間,或這件事對對方而言太麻煩、不重要。那我自己某種程度來說做為PM,為了把事情推動下去,要想怎麼做可以讓對方把事情做好的阻力更小一點。好的例子包括把所需要的資訊清楚寫下、把其他需要配合的人事物先備齊、幫對方把問題拆解並簡單化。雖然乍聽很像在當保母,但在專案後期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實作,的確獲得了一些改善。雖然我不是負責這件事的人,但我在我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幫助對方降低阻力,來讓整件事情更容易被推進。

反思2 – 不要把自己的標準套在別人身上

乍聽有點像自吹自擂,但人各有所長。所以似乎不能因為自己覺得不難,就預設對其他人來說也很簡單。跟生活一樣,降低對生活的期待,把這些事件都當作天空上一片片的雲觀賞,而不是死死的盯著,然後把自己氣死。同理可以套用在專案裡。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作專案會遇到的問題,例如:

反思3 – 留下紀錄

乍看好像是每個工作者都懂得概念,但實際上卻常常會忘記。不論是開會、討論、請對方幫忙等,不能只有嘴巴上講過去而已,而是一定要留下電子紀錄,Email或Teams都好,這麼做會有以下好處:

  1. 清楚歸納出時間線
  2. 幫助大家記得有這件事
  3. 沒有模糊空間

另外,如果是會議記錄,則可以把重要決定(Key decision)條列下來,包括每個人在會議後要做的事情。如果對方事後不認,就可以很輕鬆地拿出這份會議紀錄,必要的時候也發給對方的老闆。

專案前期實在踢到太多次鐵板,有些人一下子說A,一下子又反悔改B;一下子忘記(不論是對方或是我自己)。所以學到需要保留紀錄,有需要的時候拿出來,一翻兩瞪眼。省得之後還要爭辯,又被氣得半死的力氣。

反思4 -穩定心情

最後也最重要的,專案是為公司,但身體和心靈健康是為了自己。有時候急也沒有用、兇對方不僅沒用,還會破壞關係。所以如果上面三點都做了,整個專案還是一團亂的話,那大概代表這個專案已經不是單靠自己做什麼改變,就能拉回正常的方向繼續前進的。

這時候,只能深呼吸,抽離這個環境,放鬆之後再來想想怎麼辦。畢竟這麼大一個專案,好多同事的小孩年紀都跟我一樣大、甚至更大,他們經驗那麼豐富,一定有些想法可以參考討論,靠自己的人生與工作經驗,著實有限。


未完待續的跨跨之旅

我常在想,要不是當初大家低估了這個專案的難度,應該也輪不到我做這麼複雜的專案。也常在想,如果我一路走來大多的事情都是靠「運氣」來達成,那我究竟剩下多少運氣可以揮霍?去印度出差,有的人覺得很酷,可以去一次看看;有的人則是敬謝不敏。一開始我的確屬於前者,但卻去了三次,拉肚子、感冒、肌肉拉傷,還有用不如中文與台語流利的英文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合作,當下心情著實阿砸,但也知道這是累積工作與人生經驗的機會。反正我很擅長忍耐,就一路忍到最後吧。幸好暫時忍完了,在下一階段前還有休息空間,趁機記錄一下,和大家分享這段神奇的印度專案經驗。

公司正門口奔跑的牛

您可能也想看

留下寶貴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