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學習的十項心得 – 交大毛治國老師 管理原理

by Will Chen
953 次點閱

正好寫完了毛治國老師的管理原理課程期中報告,題目是課堂中的十項學習。寫完之後突然發現,好像也可以放上來與大家分享。


1. 執簡馭繁

「萬變不離其宗」,雖然生活中遇到許多看似複雜的難題,但追本溯源,QBQ,可以找出問題屬於哪一類,輔以平時歸納好的SOP,能幫助我們更快的解決問題,且不受當下的情緒或環境影響決策品質。對我來說,執簡馭繁隱喻的是,攤開手中所有的資訊,刪除不重要的資訊,再重新組裝成言簡意賅的資訊,並以此為準則,往下思考進一步的行動。另一方面,也思考如何出最少的力氣,透過自組織的力量,自然而然的達到目標、水到渠成。

2. 自組織

自然界萬物都有其自己的一套規律行為,在平時就會依照既有的行為模式下去操作。管理者的目標,是成為「自組織」這輛車的駕駛,讓自組織運作的力量,在最恰當的環境與條件下發揮,才能以小博大、發揮奇效。

3. 大執行、小執行

所謂的小執行,是指系統在與環境焦急處,和合因緣取得成果,系統組織本身並未改變。經理人推動的日常工作屬之

所謂的大執行,是指系統完全浸泡在環境之中,全面調整組織系統,以適應新的環境。領導者為了執行新戰略,推動組織變革屬之。

4. 成就事功必須MAO三者俱足

結果=Motivation * Ability * Opportunity。雖說機運並非我們能控制的,但仍需要為自己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等待機會的來臨。此外,也需要選擇有興趣、有動機的領域發揮、才能讓能力獲得更快累積的同時,使自己處在一個擁有更高獲勝機率的跑道上賽跑。

5. 勝負決定於「勢」的虛實,而非僅「形」的大小

戰局的勝負不決定於戰場上整體有「形」的實力,而是衝突點當下,局部相對無形的「勢」。敵方雖然資源多,但真正在戰場上,能夠將資源妥善配置,放在效益極大化的點上,方能以少勝多。也因此,戰場上不圖全勝,而是用勢不用力,以我方的實打敵方的虛,積小勝為大勝。

此外,在位者都有盲點,或許是站穩了腳步,少了點危機意識,容易自我設限,在既有領域持續深耕,而在位者沒看到的領域,就成了挑戰者的可乘之機。

6. 見識謀斷 – 提問與解題兩步驟構成的決策模式

透過觀察->發現->提問->思考->定義問題->做出決策並執行的過程,蒐集並篩選徵候。再根據事實認知+價值判斷,做出取捨,得出結論。先有見識是為了確保做對的事,定義了正確的問題,後謀斷則是為了確保把事情做對,提高準確度與命中率。看似簡單,但往往會有「斷」不下去的情形,也就是既有的選項都不滿意,導致決策者無從做出決策。此時,就應該想辦法提高決策層次,從「斷」提升到「先謀後斷」。此即所謂的擴大選擇空間、想出更多的選擇,站在更高的領域或是更背後的問題,重新思考眼前的問題是否有其他的解方,再來挑選。

7. 謀:掌握關鍵因果,對症下藥

見與識的過程,是觀察、探索並定義出問題的過程。謀的精隨則在於,掌握關鍵的因果關係,並且提供相對應的外緣條件,使因緣成果。因是現況、果是來況,而緣就是對策。就像課堂中提及的,遠東不願意提供免費e-tag,因為這對商人來說無利可圖。提供了額外的外緣條件(國際商機),就能使因緣成果,水到渠成。此外,在謀的過程中,也應注意副作用,為多變、不確定的決策情境,預做準備。

8. 斷:評估利弊,做出取捨

要決定執行哪一項決策,不能單純以期望值看待,而應該要以”Utility”看待,觀察效用極大化的前提下,最多可以承擔多少成本的”轉折點”,以此決策翻轉點作為評價基礎,決定決策。而這個轉折點、決策翻轉點的位置,取決於人的賭性是否夠堅強。因為人對帶有風險的選擇會隨手中籌碼多寡、堵住大小,而改變取捨標準。

9. 群體決策模型

我覺得非常有趣的一個模型,可以藉此探討目前的討論,或組織內的狀態,是處於哪一個階段,以及下一步應該要往哪一個方向推進、如何推進,才是正確的方向,能夠順利解決問題。

10. 集體失智

大腦喜歡以節能模式下運作。因此,當群體討論中,有人先拋出了一個提議,對於其他與會者來說,想出另一個新的點子,或是反駁這個提議,所需要花費的精力和體力,遠比直接接受這個提議來得高。況且,這個提議被提出來,表是提出者應該有經過思考,才提出這個提議,其他與會者也沒有太多的Concern,對自己而言,著實沒有必要花費額外的力氣改變現狀。這就是集體失智的由來。針對集體失智,我覺得一方面應時時提醒自己避免陷入這樣的危機,要隨時警惕自己,反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另一方面,針對自己想提的議案,可以搶在會議一開始就先拋出來,利用他人的惰性,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您可能也想看

留下寶貴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