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行程&Takeaway篇】LONDON 1 WEEK VISIT – 歌劇魅影 / Sky Garden / 劍橋撐篙 / 走跳過程的新點子

意外的旅行、意外的收穫

by Will Chen
1K 次點閱

繼上次分享了這趟倫敦行中比較正式參訪的場合,中間還有穿插不少比較輕鬆一些的行程。這篇我想分享這些行程的所見所聞,以及一些預料之外但真的很值得分享的小故事,最後以這整趟行程中,我自己的幾個takeaway作結。

前篇請參考:

【正式參訪行程篇】London 1 Week Visit – 英國國會 / EBRD / The Economist / 意想不到的行程 – 威爾雜筆 (willtw.com)

走跳行程


Westminster Abbey 西敏寺大教堂 | 感受歷史

經過第一天在長途飛機上,被五位小朋友的哭聲交響樂疲勞轟炸後,第二天的第一個行程就是非常經典的西敏寺大教堂。作為英國皇家婚喪喜慶使用的教堂,不僅見證了英國皇室多項歷史,像是威廉王子的婚禮、英國女王的葬禮、查爾斯國王的登基儀式等等。這裡同時也埋葬了許多英國名人,大多是對國家有貢獻,才能安詳於此。我比較驚奇的是這些英國人把這些名人的骨灰埋藏於地磚下,並且在地磚寫上名字與年份等資訊,路過踩在上面的感覺總覺得哪裡怪怪的阿……。

Cosmati pavement, 查爾斯就是在這邊獲得加冕的

實際在西敏寺大教堂現場,雖然因為人很多、時間有限,而無法好好感受一下那個莊嚴肅穆感,但有賴專業導遊的講解,我們不至於走馬看花,對必看的東西還是能有機會大致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了解這些場景的歷史背景當下,沉浸在那個氛圍裡,我認為這是一種在短時間內深入感受歷史的方式。


The British Museum

若要說這趟的觀光行程中,有什麼我最期待的,那莫過於大英博物館了。一開始我以為是讓大家自由晃自由參觀,因此很努力的事前做了很多功課,包括要看哪些酷東西、那些東西擺在哪裡等等。非常慶幸後來是跟著導遊逛,導遊非常清楚有哪些必看的展品,也對背後的故事瞭如指掌,所以能在關門前的一兩個小時帶我們快速的移動,也成功看到了所有我想看到的酷東西,真的太滿足啦!

Rosetta stone 羅賽塔石碑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近代歷史學家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它遠遠的看是一塊石頭,實際上刻上了三種不同的語言,包括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書(世俗體),以及希臘文。上面寫的是當時的國王宣布減稅政策,為了讓所有人都知道這項福利,所以用三種不同語言撰寫,卻在幾千年後的今天,意外的成為歷史學家的字典。

最想看的酷東西 – Rosetta stone

– 木乃伊

很難想像幾千年前,大熱天的環境下,古埃及人可以想到人死後會復生,所以要把身體保存好的概念,最後還真的讓這些人體保持原本的體型幾千年。但為了保存身體,把五臟六腑通通挖出來,這樣復活之後還能把內臟塞回去嗎?

因為有些人怕木乃伊,所以網路上找不太到真的木乃伊照片,但只看棺材就比較無感啊!所以能親眼見到木乃伊本人,還是很讓人興奮的一件事,尤其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階級的人的棺材,從最簡陋的埋在土裡、木箱,到後來越來越精緻,甚至還有陪葬品等等,真的是大開眼界。幾千年前的人在溫飽之餘,還有餘裕一筆一劃慢慢製造出有精緻圖文的棺材,真的是很佩服。

至於木乃伊本人的照片?我怕大家看了不舒服,就不放在這邊了:)有興趣歡迎私下詢問。

– Moai 摩艾石像

第三想看的酷東西。小時候看博物館驚魂夜,對這位老哥印象深刻。不用跑一趟復活節島,就能看到摩艾石像,也是挺賺的。經由團員幫忙拍的照片發現,其實我倆長得也是有幾分相似,希望下次半夜去博物館,它可以罩我。

Moai

帕德嫩神廟雕像

近期吵得火熱的帕德嫩神廟雕塑,是否應完璧歸趙予希臘。幸好我不用額外再跑一趟希臘,就能看到這個酷東西。雕塑的背景故事是講古希臘神話,雅典娜女神誕生的故事 (從宙斯的頭中破繭而出),並描繪古希臘眾神的一些日常。這些雕塑代表著古希臘時期雕塑能力的巔峰,其實與現在的雕像細緻程度相比似乎過之而無不及,也代表古希臘時期的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才有資源培養雕塑工打造這些精緻的作品。

– 中國汝窯

北宋時期,窯工燒出一種顏色特別的瓷器,後來被朝廷壟斷成為官窯,因而數量稀少、價值連城,深受西方人喜愛。但後來北宋滅亡後,這項技術就斷後了,因此數量稀少,全世界剩不到三十件。

話雖如此,據說台北故宮有十幾件…我該來去台北故宮看看了。

其他

雖然參觀的時間有限,但真的有超多酷東西族繁不及備載。篇幅有限,就放上照片讓大家慢慢欣賞了。


倫敦金融城 (City of London) | 真正的WLB

剛好在星期四去倫敦金融城,根據導遊的說法,他們週五基本上都WFH,週五下午就直接放假不回訊息了,所以選在週四下班後慶祝。在遊覽車上就看到滿滿的bankers站在店外吃飯喝酒,這時就很羨慕倫敦夏天的天氣,比臺灣舒服多了,才能穿著襯衫長褲,站在戶外享受美食。

約莫下午五點,附近知名的Leadenhall market已充滿下班了的bankers,或坐或站的享用美酒,恣意聊天

蠻欣賞倫敦金融人的準時下班,並且在下班後大家相約去喝一杯、吃個飯,聊聊天之後在晚上七點左右各自回家的習慣。非常Work life balance的同時,也能有效的聯絡情誼、交換資訊。這點真的是讓我有很多反思,為什麼臺灣很多產業和公司,都需要長工時,而英國最近卻能試行一週只工作四天?

色調舒服,很美的市場。哈利波特也曾在此取景。

臺灣的金融業,就我觀察身邊的朋友,不論外商台商,似乎都沒有準時下班這回事。當然華爾街可能也是以加班出名,但我們真的需要為了額外的薪水收入,放棄自己的休息時加班是合理的

另外也路過了傳說中的幾個景點,像是Bank of England – 英格蘭銀行(類似臺灣的央行)、Royal Exchange – 皇家交易所(英國第一個交易所,用於買賣黃金等原物料),看了高樓聳立的金融城、 造型特殊的瑞士再保險公司等等,眼花撩亂的同時,也被這號稱天下第一的金融中心所震懾。

據說這間咖啡廳是「保險」這項金融產品的起源地。當初一群商人在這邊討論如何確保從國外運回來的東西能受到保障,就討論出保險的概念。

London Bridge

傍晚時分難得的自由閒晃時間,我和兩位團員晃去Sky Garden的路上,正巧看到橋上的落日景色很美,就拍了起來~


Sky Garden

非常意外的一個行程。Sky Garden是倫敦有名的高空酒吧,雖然飲品很貴,但任何人都可以免費預約登塔欣賞景色,因此非常難預約,往往一個多月前就已額滿。原先看到都額滿的資訊,本來想說留點遺憾,下次才會再訪倫敦,沒想到同住飯店的室友說他的學長似乎有什麼Membership,可以帶多一點人上去參觀沒問題。抱著期待的心情,我們便前往Sky Garden一探究竟。

超大面的玻璃,可以看到整個倫敦市景

在樓下與室友的朋友們、不認識也不是室友的學長的劍橋大學長等人會合(意外交了新朋友,讚)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傳說中的學長只有4個人的Quota。原以為沒機會了的時候,室友提議大家分批、一次四個人上樓,以避開樓下警衛的管制,但此舉似乎碰壁了,因為警衛要求查看正本的Confirmation。

正當我真的覺得準備打包回府的時候,政治與國關專業的室友使出了外交手段,前去與壯碩的黑人警衛搭話閒聊,沒想到後來就不再受到阻撓,大家最終成功的燈塔參觀。除了一飽眼福享受倫敦夕照外,也意外的交到新朋友外,更學到了如何把政治學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最佳Case study,只能說真的值啊!

認識一群新朋友

還有賺到一張好看照片


Borough market / Monmouth Coffee

難得的一個下午自由時間,由學弟Sean帶我到當地人比較會去的Borough market (波羅市場)晃晃。因為時間較晚,大概下午四點多,其實大多店家都已在準備打烊,稍嫌可惜。但卻也看到了英國人真的很講究Work life balance的堅持,就是時間一到就要下班,不像台灣人願意為了工作犧牲一切、燃燒自己。

我們一邊拍拍照,讚嘆Borough market簡單乾淨的顏色搭配,一邊晃晃,最終看到了在臺灣做功課時看過知名的Monmouth coffee。本著既然在這邊被我碰到,就一定要來試試看的心情,我試著請韓國籍的女店員介紹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雖然試喝第一種店員介紹的豆子就覺得很讚,但因為差不多要打烊了,無緣多試幾種,也沒辦法讓我現場帶一杯走(他們真的很講究準時下班,BTW),就先買了一些豆子離開。但整體來說,還是一個蠻棒的體驗。

韓國籍店員推薦了不錯的咖啡豆:)

Tower Bridge / Five guys

結束了Borough market的行程後,我們徒步走到Sean口中看Tower Bridge的最佳角度,幸運的一片藍天白雲外,陣陣的微風把橋上的兩面旗子吹得飄揚,更驚喜的目睹橋開闔的過程。

看著橋上的車與行人緩慢的移動,泰晤士河上的船隻悠悠前行,真的是一抹烙印在腦海裡的舒服景色,能在這附近的辦公室工作一陣子,應該是個很棒的體驗。

至於被推薦為必吃的Five guys,其特色是可以天馬行空的最多把16種配料全都加進漢堡/奶昔裡面。實測把培根加進去的味道其實還ok,小小塊一點點鹹,搭配奶昔本身重甜的味道,還是蠻胖的😊。在倫敦街頭享受肥宅快樂餐,搭配不遠處的Tower Bridge,真的是很舒服。

似乎倫敦的餐廳/公共廁所都要收費,但只要在店內有消費,就可以獲得passcode,輸入密碼就能打開廁所門上廁所。離開前想說去上個廁所,沒想到出來之後,外面排隊的人緊接著把我的門開著溜進去,再後面的老兄則跟我要passcode。該說這是落實使用者付費呢?還是臺灣比較有人情味呢?

體驗一下倫敦上班族下班後,坐在路邊,享受涼涼的風與美景,吃著晚餐聊著天的過程。

意外路過老東家的HQ,除了合照我想不到其他對這段回憶致意的方式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劇魅影 / His Majesty’s Theatre 國王陛下劇院

結束了欣賞Tower Bridge的行程,我與Sean分道揚鑣,與一位團員會合欣賞傳說中的倫敦音樂劇。在團員的推薦下,之前先上網訂了歌劇魅影的票,並幸運地發現自己訂到CP值超高的座位,雖然在有點遙遠的三樓座位,卻是第一排正中間,因此能以清晰、超過8k的解析度看到演員們的臉部表情,以及劇場上所有人事物的動靜。當然也包括掉下來的大吊燈,看著他從眼前緩緩升上,又掉下,搭配真的火花,那真是太過癮了。

而現場看歌劇魅影的震撼程度,絕非臺灣任何一場劇場表演所能比擬,真的是讓人畢生難忘。先不提現場演員的一流唱功,完全不是事後聽Spotify的原聲帶所能相提並論的;劇場的道具、舞台的機關、華麗的戲服、演員的表情與情緒,還有最精采的華麗吊燈掉落的瞬間,再再都讓我下巴掉下來。我想這就是每個劇院都只播自己招牌戲劇的優勢,就是能把同一場戲演到極致,演到兩個小時的表演沒有任何人拿起手機,演到謝幕時所有人起立大聲鼓掌

可惜事後在網路上找遍sound track / 影片,都和現場看的震撼感差太大了…只能找兩段比較相近的影片,讓大家體驗一下。

出了劇院,我真的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花錢來看好幾次倫敦的音樂劇,我相信倫敦原汁原味的演出,包括舞台設計與整體感受,一定不是在其他地方的演出所能比擬的。下次若有機會再訪,真的會再多刷幾次!


Smith & Wollensky London

或許是因為當天下午的行程 – 參訪The Economist的辦公室就在隔壁,這天的午餐安排到傳說中股神巴菲特於2000年開始舉辦慈善午餐競標的餐廳,全球除了美國的六間分店外,海外只有倫敦及台北兩間分店。其實出發前我沒有特別針對餐廳做太多功課,事後得知這個驚人的消息(與餐費)後真的嚇傻,也覺得自己超幸運,能在年輕的時候就來試試這種傳說級的餐廳,因為若是自己來旅行,這輩子大概絕不可能花費如此鉅額嘗試一家餐廳。可能是平日午餐的關係,整間店只有我們一夥人包場,長桌間大家一團一團的開啟各自的話題,應該對大家來說都是很棒的一餐!

至於我,對餐點的印象不及在用餐時與一位年紀相仿、在VC工作的團員聊天,提到怎麼和這些生長背景和自己完全不同的投資人互動。她說她花時間研究男生有興趣的NBA,然後把握每次出席的機會多多察言觀色,多看多學。頓時真的覺得自己很慚愧,以前我很懶得和人互動交流,即便現在也不曾為了能和自己圈子以外的人互動,而下足苦功去了解其他人感興趣的事物。明知該做的事情很多,真正執行的卻很少,真的該檢討。所以回過頭來說,每個人都有很多潛力,只是自己還沒發現。願意做、讓自己多和自己沒接觸過的人事物接觸的話,很有可能因此激發新的想法,做出超乎想像的成就出來。有句話說:人們沒辦法賺自己想像不到的錢。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吧?


Cambridge – Punting 撐篙 / 國王學院禮拜堂

輕鬆的劍橋夜晚

最後一天的行程,基金會特別安排提前一天晚上到劍橋入住,以便隔天一早享受清幽的劍橋撐篙(Punting)。也因為是最後一晚的行程,大家相較前幾天,顯得輕鬆了不少,不只有餘裕去慢跑 (乾燥涼爽的天氣、有人行道,真的很讚。只是晚上幾乎沒人,可能不適合自己外出)。

江老師的晚餐分享 – 關於基金會

沒時間拍照片,以一張前菜做代表

因為這趟旅程大部份受長風基金會贊助,一開始便有提到參與這次活動的十位成員,需要在活動結束後提出一個公益行動草案,並在半年內執行完畢,於是席間有人就問到江老師公益行動的想法。我沒想到最後在英國的最後一頓晚餐會是這麼正經的「閒聊」,講到江老師創辦基金會的初衷、他們那代人回饋社會的方式等等,所以最終想到成立基金會,做一些社會上目前沒有人做,但又有幫助的事情,花大錢舉辦這趟英國行就算其一。聽著聽著讓我想起這幾天的室友兼政治學擔當,說到讀政治學出身的多多少少都會有種想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的情懷,或許這就是他們那輩人實踐的方式吧。在新聞上的政治人物來來去去,雖然江內閣時期爭議不少,但這趟私底下的行程,至少我是看到了江老師作為政治學者的一面。

除了討論基金會本身外,我也看到大家踴躍的提出了許多對公益行動的想法,當然也不乏幫助基金會提升知名度的點子,在這方面我發現江老師是很認真的在聽年輕團員分享的意見,也會基於這些點子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表達同意。這趟旅程下來我對同行的兩位長者在這方面的態度真的是很印象深刻。


撐篙 – 午夜夢迴的愜意慢遊

原本我想像的單純是搭船晃晃,以前在中山都划過獨木舟、開過雷射帆船,這點康河應該還好。但事實是完全顛覆我的想像,完全能體會徐志摩當年的心境,『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乾燥涼爽的微風吹拂下,我們搭上15歲劍橋小哥的船,一邊聽他講解劍橋的故事,一邊搶著用手機和相機記錄下這舒服的片刻。

我只是覺得這張很有fu

船平緩的在康河上,悠悠的依序路過了劍橋幾個知名的學院與橋,看著河上的鴨子清幽的划行,我想把徐志摩的詩改成『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隻鴨子!』

一路漂過了綠油油的樹叢、古老的建築,靜謐的環境,沿途只有少數幾艘船經過,煩惱與壓力都被風吹走了!享受當下,希望這一幕幕場景可以經常在夢中出現。

因為划船的過程中,康河的水不斷濺到我們身上,我打趣的問划船小哥:「用康河的水洗澡,會變聰明嗎?」可惜只換得小哥的大笑,或許15歲的他,還沒考上劍橋,沒辦法提出甚麼comments吧。

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後續我們則是到最知名的國王學院禮拜堂參觀,這是個1446年開始興建,過了快一百年的1515年才終於蓋好的哥德式教堂。有賴和程公使閒聊時他特別提到,英國的教堂要去感受裡面的屋頂、整體的氛圍、以及看神的位置等等,讓原本抱著純參觀心態的我,一看到裡面超級挑高的屋頂、精緻的雕刻與莊嚴靜謐的氣氛,整個嚴肅了起來,真的能感受到天主教徒在裡面做禮拜禱告的那份對神的尊敬,真的是很棒的一次的體驗。

經過早上的劍橋參訪,真的切身感受了徐志摩百年前的心情。用他的再別康橋做結,應該是最好的詮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The Cambridge Chop House / 劍橋臺灣同學會交流

隨著英國行來到倒數階段,我們到當地知名的、需要出發前就先上網點餐的The Cambridge Chop House享用牛排。因為事先做了點功課,點到真的好吃的牛排!可惜後面因為忙著跟其他人抬槓交流,一不留神還沒吃完的牛排就被服務生收走了……。

不過除了牛排外,我們有機會和在劍橋讀書的台灣留學生交流,也是很棒的體驗。一開始坐旁邊的CS Phd 滔滔不絕的和我們分享劍橋的學院文化、當地生活感受、讀博的經驗等等,能感受到他很喜歡在劍橋的生活。這趟激起我對過往學生生活的一個最大遺憾,莫過於當時沒有選擇申請出國交換。雖然我自知自己當初不交換的原因,但如果可以bold一點,學貸借下去、延畢半年一年之類的,我想絕對會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改變。回台灣後,朋友們都半開玩笑的說再讀一個碩士就能出國了,但工作後的機會成本更高、能在年紀更小的時候去開開眼界,那又是不同的效果了。我突然想起第二天和華南的黃經理聊天的心得,不知道之後我會如何發展下去,但能在現在的年紀聽到和接觸到這些點子,應該勉勉強強可以算亡羊補牢吧?

而後在超罩的政治學博士團員的提醒下,我有機會和一位超級大學長(a.k.a. 創業家)同桌交流 (也是這時候牛排被收走了…),這位學長在台大一路讀到博士畢業後,經由國防役到劍橋類似工研院的單位做研究,接著發現不少台灣的朋友請他幫忙把他們在台灣的公司打入劍橋的圈子(value chain),這些請求激發了他創業的點子,就在劍橋成立了一間利用ML幫助生技公司做藥物開發、幫細胞染色來評估藥效與劑量的公司,有點類似Project based service provider,後來還幫助兩家台灣公司成功打入劍橋的supply chain合作廠商。說真的我在中山四年也修了不少資管系的課程,不乏ML與data analysis,卻從沒想過能做這個領域,甚至創業,還能用一個繞道的方式間接的幫助台灣與人類社會。而大學長雖然成功做到這些,人卻是十分謙虛,很有耐心地跟我們講解他的創業過程與公司產品。我最驚訝的是他除了試著了解我們的工作內容外,我回台灣後也收到他的greeting message,真的難怪他會成功。這趟旅程真的遇到好多role model,覺得自己想學的事情太多,時間卻不夠用,希望能在釐清Priority後,找到一步步進步的方法,持續精進。

最後則是和一位未曾久居台灣的台灣學生聊天。因為英國學制的關係,22歲的他即將在今年讀生物學博士…25歲的我感到汗顏。雖然餐後有事,他仍很熱情的邀請我們參觀附近的劍橋學院(因為遊客參訪要付高額的門票)。僅管因為學校活動,這些知名學院並不開放參觀,但跟他邊走邊聊的過程也是覺得挺有趣的。他提到他對自己的中文沒有信心,怕講得不像台灣人 (其實不仔細聽也不會聽出來口音上的不同),也提到自己其實很羨慕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類似有一個根的感覺?或許大家都是對自己手上沒有的東西容易感到羨慕吧?我是很少看到有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很開心一輩子住在台灣,沒有在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的感覺真是奇妙。他也提到自己似乎對現在攻讀的生物學興趣沒那麼大,做實驗也需要花很多錢買原料等等,但為了之後能在這個圈子做研究,只好硬著頭皮念下去。作為一個務實導向的純台灣人,我一時還真不知道該說甚麼,勸他不要繼續念呢?還是鼓勵他繼續念?似乎都怪怪的。但22歲就能到劍橋讀博士,我想任何人在他的位置上應該都會很煩惱吧,只能祝福他一切順利,到臺灣我再帶他去晃晃了。


Takeaway

別人做得不錯的事情,就不用浪費時間跟著做了

這句話是江老師說的,但我覺得很能貫穿這趟旅程。這句話的背景是大家在討論長風基金會as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能做些什麼。很多想法雖然不錯,但都有其他人在做,這樣就無法做出差異化,而且浪費資源。相對的,找出他人需要,但目前市場上沒有好的solution的地方,才是值得施力的地方。例如英國每一個音樂劇的劇院,都只播該劇院主打的經典,才能在那部劇上做到爐火純青。這次第一次在倫敦看現場的歌劇魅影,整個劇場的設計、流暢的轉場、華麗的場景、以及真的讓人感動的歌聲等等,讓人驚艷到謝幕時全場起立鼓掌歡呼。

貫穿參訪的單位如新創Poly AI、Cp Catapult、創辦化妝品品牌的台灣人Karen等等,都是在自己的Domain中,做出差異化並做到頂尖。記得我問了Poly AI的co-founder Eddy,市場上很多人在做語音AI,他們的產品如何做到Differentiation。他的回答是「如果一次想要做太多事,反而變成Handle的事情廣而不深。就像Siri能做很多事,但並不實用(會用到的可能就開關燈、計時)」,而他們所做的是把這種10歲小孩AI (也像ChatGPT)改造成25歲的SME(Subject Matter Expert)。


打從心底的重視Work life balance

先不提英國的新鮮人第一年就有二十來天的年假可以休,當地的店家都是準時下午五點關門,上班族從大樓中魚貫而出。先是到酒吧與同事好友小酌閒聊,晚上七點再回家,悠哉地坐在人行道的桌椅上享受美食,讓我好生羨慕。

而根據第一天晚上僑宴坐旁邊的華南黃經理的說法,當地人聊天的話題一定會問「How’s your weekend?」、「What’s your habit?」;讀者太太Moja也提到之前在下午五點後臨時有事需要IT幫忙,只能戰戰兢兢的打電話請總經理幫忙聯絡看看IT,再拜託IT幫忙,這就和台灣的職場不一樣。

我自己則是這樣走一趟之後,更發現自己其實可以為自己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有用的休息,或許更能拓展認知邊界。一昧的為了省錢,或是把自己的心智逼到極限,過去的我認為是應該的,現在我卻逐步開始思考,這樣是否是一種懶惰、因小失大的表現?懶得思考若不這麼做,可以怎麼做來極大化自己的資源、會不會為了省錢反而讓自己變成一個無趣、只知道跟電腦對話的人?但至於要怎麼好好的投資手上有限的資源,不論是金錢、時間或是注意力,會是下一個想學習的課題。


穿著

英國的夏天比台灣涼快多了,路上的男生都穿襯衫,整個很有型。這幾天跟著行程被迫穿五天西裝後,突然覺得畢業後的我好像也該開始注意一下自己的穿著了…尤其和西裝達人當室友,真的是每天copy paste他的穿搭出門。


不用先成為Expert有很多能做的事情,缺少的是發現

這是餐敘期間私底下請教江老師的問題,但同時也是整趟行程的Finding。我問了他除了工作之外,如果年輕人還想多做點事情,可以怎麼開始? 他回答: 「像是偏鄉老人們不會用手機,無法跟子孫互動,只好在家等死,多麼可惜。如果年輕人願意花點時間教他們使用手機,或許就能讓他們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除此之外,跟Cp Catapult的早餐會也讓我有類似的想法。我們都抱怨台灣的交通很爛、行人地獄,卻沒做過什麼動作想改善。而他們則是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媒合並coordinate Stakeholders來幫助需要的城市Implement solution。這件事情本身不需要對科技、城市交通等領域成為專家才能做,而是有心就能開始整合資源。


更主動地找方法

這是從團員們身上學習到的,我發現大家雖然都在不同的領域,但遇到問題都會先主動找方法,而不是覺得做不到。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們沒有預約Sky garden,而團員的學長只有四個人的扣打,照理說一群人是上不去的,但團員善用「外交手段」與在門口把關的大哥聊天打屁一下,竟然就一批一批默默蒙混上去了。頓時真的覺得愧對自己大學念過政治,真的應該要學以致用才對。

另一個印象很深刻的是在Smith & Wollensky 與一位年紀相仿、在VC工作的團員聊天,提到怎麼和這些生長背景和自己完全不同的投資人互動。她說她花時間研究男生有興趣的NBA,然後把握每次出席的機會多多察言觀色,多看多學。

所以就如江老師說的,每個人都有很多潛力,只是自己還沒發現。願意做的話,很有可能做出自己超乎想像的成就出來。


知識最淵博的江老師與程公使,反而最謙虛好學

幾次觀察下來,江老師雖然貴為前行政院長,卻很能放下身段,像是向參訪單位與團員提問、很謙虛地徵詢改進基金會的建議;程公使則是很認真聽每次的座談與演講,就連距離外交官最遠的AI新創,都能邊筆記邊點頭。期許自己在那個年紀時,也能維持這樣的態度。


「找Mentor,要讓對方感覺自己參與了自己的成長」

這句話是在讀者太太Moja口中說出來的,我很認同但自認做得不好。背景是在講述她自己在英國找Mentor時,發現對方在意的不是花時間,而是要讓對方感覺自己參與了你的成長。或許多一點的近況更新、多一點的分享,可以讓對方感到有成就感、更願意多花時間傾囊相授。

雖然照片看起來都在玩,但實際上是只有玩的時候有時間拍照。短短一週的行程,因為完整的規劃與大量的和不同領域的人互動,感覺這些收穫是自己來自由行一兩個月也比不上的。

希望可以永遠記得當下的快樂 😊

您可能也想看

留下寶貴建議吧